愛心播撒三江源
——鐵一院蘭州院玉樹災后重建設計開篇之戰
按照股份公司和總院的安排部署,在玉樹災后重建這場舉世矚目的攻堅戰中,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鐵一院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履行著中央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捍衛著“中國鐵建”的榮譽,全面展開項目勘察設計,奪取了對口援建開篇之戰的階段性勝利,贏得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玉樹“4.11”地震發生后,鐵一院蘭州院按照上級部署組織精干力量積極參與玉樹抗震救災鐵路運輸應急工程設計工作。在鐵一院專家組的具體指導下,一天完成勘測,三天穩定方案,七天內完成海晏、湟源、平安驛三處施工圖,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玉樹速度”,為災后的大規模重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務院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后,按照股份公司和鐵一院的安排部署,
到達玉樹伊始,蘭州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鐵建玉樹災后重建指揮部總設計師喬登壽同志帶領技術人員主動出擊,積極同負責玉樹災后重建規劃的設計單位進行溝通銜接,同步開展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爭取盡早拿到詳細規劃資料,盡早開放設計。同時,還積極同青海省及玉樹州政府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明確設計意圖和思路,為確保災區民眾年內住進新建房屋爭取寶貴的時間。
精心組織、科學管理,體現鐵一院人的智慧。
災后重建工作倍受國資委領導關注,在股份公司當前四項重點工程中排名第二。院長王爭鳴、黨委書記李長海及副院長李金城等領導十分重視設計工作的進展情況。設計工作作為整個災后重建的排頭兵,對整個災后重建工作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針對所承擔玉樹州結古鎮城東片區、仲達鄉四個自然村的災后重建勘察設計任務的實際,在落實股份公司和院領導工作部署中,蘭州院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光榮的使命感,認真謀劃,超前思考,合理安排了工作機構和人員組成,科學安排和組織勘察設計工作。在接受院專家組指導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了現場設計部、蘭州設計組、西安設計組工作職責和任務,形成現場與后方聯動開展方案研究的機制,舉全院之力做好玉樹災后重建工作。同時,為加強溝通,保證規劃和方案的穩定性、可操作性,更加切合現場的實際情況,保證設計工作的盡快開展,避免返工和重復工作,從而加快開工建設,在西寧成立了由蘭州院、城建院組成的規劃協調組,并有效開展工作。
為了確保設計施工快速推進,設計人員不等不靠,積極組織現場踏勘工作,收集結古鎮、仲達鄉地形圖、地質資料、氣象資料。針對玉樹災后重建這樣特殊的項目,蘭州院院長蒲有林要求在勘察設計工作中特別要強化溝通,做到“四主動”。即:主動同規劃單位溝通,不坐等規劃落地再開展設計工作,及時提供現場的實際情況,協助規劃單位做好規劃的穩定工作,爭取時間提前開展設計工作;主動同政府和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了解對設計的要求和愿望,著手設計的前期準備和策劃;主動同施工單位進行溝通,了解當地的施工環境、交通條件、地材等情況,幫助施工單位理解和掌握設計理念和構想,確保工程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設計意圖;主動進行各專業之間的溝通,及時協調、處理設計與勘測、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各類問題,加強配合協調和銜接、優化設計、提高效率、提高工作質量,確保了生產流程的高效、順暢。
不畏艱險、勇攀高峰,彰顯鐵一院人的精神。
玉樹地區平均海拔在
在駐地,缺氧帶來了頭疼、頭暈、身體乏力等一系列不適,每天只能休息2個小時,隨時感覺背負著兩袋面粉,卻又要從事繁重的設計任務,很多人出現了指甲凹陷、手指起倒刺、感冒發燒等高原不適癥狀,但大家依然堅持工作。蘭州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指揮部總設計師喬登壽同志一直堅持在設計現場,人曬黑了,頭上白發增多了,如果不是身上橘黃色的工作服和耀眼的“中國鐵建”標識,很多人都把他當成土生土長的“康巴漢子”。喬院長連感冒發燒也沒有停止工作,扎著輸液針頭的左手扶著三角尺,右手拿著鉛筆,在地形圖上勾勒著房屋的布局;胡炳成、陳宏杰、張遷、胡亞春……這些年輕的小伙子、姑娘們,在忍受著強烈高原反應的同時,頑強的工作著,感冒發燒嚴重時,打完針吃些藥,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白天工作緊張,晚上仍然要堅持到凌晨兩三點鐘,有時甚至到凌晨五、六點鐘。沒有人意識到這是加班,都理解為這是正常的工作時間。餓了,連泡方便面的時間都舍不得,餅干就著水,雙手仍然在鍵盤上敲打著……正是這種艱苦奮戰,正是這種拼搏精神,正是這種無私奉獻,保證了一個個設計項目的提前完成,保證了重建項目的順利開工建設。在仲達鄉塘達村、歇格村、尕拉村、電達村四個村的最新規劃調整落地后,設計人員僅用5天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初步設計文件編制。同時,200多本的打印、分冊以及圖紙文整工作都是設計人員自己完成。
30天不洗澡,20天不洗頭,10天不洗腳,對一個生活在現代都市的年輕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在玉樹現場設計人員的眼里這是正常的,大家沒有一個人抱怨,沒有一個人退縮,有的只是激情和干勁。
營地圍墻上“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標語應該更能詮釋這一切,更能體現蘭州院人、鐵一院人的精神,因為我們是以“中國鐵建”的名義!
團結協作、優質高效,升華鐵一院人的價值。
艱苦的環境,繁重的工作,催生和培育著大家的團結協作意識,為優質高效完成設計奠定堅實的基礎?,F場指揮部的人員來自鐵一院和中鐵二十一局,設計部的人來自蘭州院和城建院的各個專業,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心愿,成就了這一戰斗集體。大家盡可能縮短彼此之間相互熟悉、磨合適應的過程,努力營造團結協作、和諧的工作環境。工作中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關心,樹立設計一盤棋的思想,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從大局出發,勤商量,多溝通。在工作配合、資源共享、信息溝通等方面,相互支持,為對方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遇到問題、產生矛盾時,共同協商解決,全力保證相關項目的設計供圖任務。
優質高效的完成設計工作,是每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的目標和愿望,他們在挑戰身體極限的過程中同時間賽跑。干裂的嘴唇、黑紅的面頰、布滿血絲的雙眼,換來了一份份設計文件通過審查、一個個設計項目開工建設,換來了領導的好評、當地政府的肯定和農牧民一次次翹起的大拇指。
鼓勵、鞭策、信任、支持。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中國鐵建職工,把對災區人民群眾的無疆大愛融進了他們的生活,融進了他們的血脈,融進了他們的生命。同時,把各級領導的肯定、關懷和厚愛,把當地政府和農牧民期盼,都化成了為玉樹地震災區人民做貢獻的強大精神動力。
階段性的工作成績并沒有讓大家有絲毫松懈,設計人員馬不停蹄的又開始了下一個項目的設計工作。中國鐵建人正用腳踏實地的行動,承擔著央企的責任,踐行著對黨和國家、對災區人民的承諾,在雪域高原續寫著光輝篇章,把無私的愛心播撒在美麗、富饒的三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