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突擊——阿爾金山大穿越
——鐵一院新疆院庫格鐵路阿爾金山突擊隊勘測紀實
1978年,文革結束不久,當時中央決策建設10個大慶、10條鐵路干線。中國鐵建鐵一院一總隊第四、五、八勘測隊180余人和滿載輜重的幾十輛三驅十輪大卡車,浩浩蕩蕩地開赴南疆,安營扎寨,花費整整3年時間完成了青新鐵路新疆段的勘測。由于國力等因素,項目下馬,隊伍轉戰陽涉線。時間過去30年,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新疆跨越式發展宏偉工程啟動,青新鐵路的建設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領 命
金秋時節的烏魯木齊,各色瓜果的香味彌散在整座城市。
鄒洪波,新疆院測繪部副部長,火車頭獎章獲得者,中國鐵路建筑總公司“十佳青年”。這是一位受過專門培訓,參加過青藏線等多條大線勘測的高級測繪技師。
突擊隊出發
橫亙于庫格鐵路的阿爾金山,為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界山,也是新疆自治區和青海省的省界,平均高度
凌晨,乘著月色,青年突擊隊悄然出發了,汽車將他們送至米蘭河道班,由向導帶領徒步十幾個小時,沿米蘭河進入無人區。他們準備了8天食物,計劃以6天時間,埋設4對控制樁,進行4等水準測量(地控測量),為下一穿越進行三角高程聯測打下基礎。
阿爾金山
阿爾金山山脈蒙語意為“有柏樹的山”。山脈地處藏北高原北緣,南北界于柴達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間,東西與祁連山和昆侖山兩大山系相連,其山脈東西長約
背負著勘測儀器、現場制樁的水泥、模具、鐵錘、鋼鏨、野營帳篷、充氣床墊、飲用水及食品的隊伍在沙棘、亂石中艱難地行進著。這支隊伍中新疆院測繪職工4名,他們是分隊長42歲的王富強,負責測量和技術;32歲的楊在冬負責司鏡;32歲的付曉峰負責前點;36歲的張江徽負責后點。按照技術要求和航測提供的有關數據,尋找GPS布設點,進行地控測量。其他10名隊員均為庫爾勒和若羌縣的雇工,他們中有漢族也有維吾爾族,其中年長者白智財已61歲,擔任此次突擊穿越的向導,其他9人均承擔輜重背負、挖坑制樁和臨時調遣。
米蘭河
米蘭河發源于阿爾金山腹地的闊什地區,長
下午時分,倏地眼前出現了一個溝口,米蘭河變得湍急起來。
根據地形變化,第一個埋設點就要到了。通過與國家三角高程聯測,這次任務就是要將GPS點穿入水準線路。大家集中精力,夜幕降臨之前,第一個水準坑便已經挖好,埋樁嚴格按照規范實施。分隊長王富強四處看了看,找了個地勢較為平坦又傍米蘭河米的地方,安營扎寨。
支好帳篷,分頭找來干柴、梭梭等能燒的,點起了篝火。掬米蘭河水燒開,吃馕的吃馕,泡面的泡面。飯畢,有人拿出手機,但無任何信號,便圍攏著火堆說了一會閑話,又覺得無聊,不得不鉆入兩人使用的野營帳篷安歇。
第二天,太陽還未升起,王富強就起身鉆出帳篷,一股冷風撲面,不禁打了個激靈。他招呼大家起來,匆匆泡好方便面,食罷,便整理行囊向前進發。一路上地形變得起伏不定,峽谷彎彎曲曲,到處是滾落的巨石。隊員們爬高上低,緊張的測量。前點付曉峰爬到半山腰上,看見一塊巨石,根基牢固,便與雇工用鑿子輪番錘刻起來,下入GPS不銹鋼預埋件,用水泥搗固,強力膠封,外圈用紅色噴漆畫圓,做好標記。測量完畢后,司鏡楊在冬扛著三腳架,一步三趔趄地爬了上來。架好全站儀,向遠處望去,見付曉峰與后面跟隨的工人用樹枝牽著正在涉水過河。根據資料顯示,下一個GPS點應該在河對岸的山頂上。這一天,天氣晴朗,大家心情愉快,干得很歡實,進度也出奇得快。晚餐有火腿腸、香辣醬、罐頭和馕。向導白智財口若懸河地講了很多玩笑。跳躍的篝火映紅了大家的臉,維吾爾族工人亞森圍著火堆,伴著米蘭河嘩嘩的水聲,跳起民族舞,氣氛很活躍。
攀 援
從
16日,在一個大深溝里,兩面的山勢突然陡峭,分隊長王富強按圖索驥,GPS導航,測量點在山頂之上。望著大山大家都犯了難,怎么能上得去?王富強決定自己帶繩索先上,讓前點跟著。便背著行囊,艱難的向山頂爬去,如果是晴朗天氣,半個小時應該能到達位置,但山體濕滑,每登高一步都很危險。只見王富強循著能落腳的地方,費力地攀登,二三
過 河
這次突擊,主要的障礙是深谷溝壑。特別是涉水,考驗著每一個突擊隊員,也給人員儀器安全帶來威脅。米蘭河在山谷里一會兒變寬,一會兒變窄,水勢因上游天氣變化,每日不同,河岸不是巨石,就是沖刷的陡坎。為完成控測任務,隊員們每天來回涉水好幾次。16日,付曉峰過河的時候,河底鋒利的石頭割破了左腳大拇趾,上到岸上,鮮血還在流。用身上撕下來的布條包扎后,繼續工作。第二天,還得過河,腳濕了干,干了濕,最后泡得傷口成白色。張江徽本來腿上就有關節炎,反復過河,在生冷的水中,關節陣陣刺痛,但他從未向別人提起過。
前點緊張的埋設,司鏡楊在冬在冷風中整理記錄。米蘭河那邊,后點的張江徽在山腰上孤零零地立著,等待前點布置妥當。這會兒,他忽然想起了什么,掏出手機開始拍攝起來。后來這些視頻成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筆者每每看一遍,都驚心動魄。以下這些鏡頭向我們描述了突擊隊艱難的工作場景。畫面里,王富強正在下山,下面是渾濁的米蘭河。到了谷底,他用樹棍往河水里探了探,不行,水深。他又沿著崖邊向前走,又探了探水深,脫下登山鞋試著下水,腰上系好繩索,雇工們幫忙給牽住。王富強趟著河水,走兩步,退了回去,又另覓方向。等到了對岸,雇工們抓著繩子慢慢趟水,走到河心已是齊腰。突然,向導白智財腳下一滑,沖出幾米。忙亂中維族雇工庫爾班也滑到了,緊抓繩索不放手,但要命的是他后背包里的干馕滑出,一股腦全被河水沖走了。
丟了糧食,大家心里都發毛了。晚上清點了一下,所剩食物僅能維持兩天。按行程估計能硬扛著突出去。雖然心里沒底,但都沒往深里想。
斷 糧
為了節省食物,從17日始每人分得些許壓縮干糧。繼續向前穿越。大家心里明白,如果不突出去,前面的威脅將不可想象。分隊長王富強思忖再三,向大家強調,在最緊要的關頭,一定要確保安全,要依托集體,戰勝困難,完成這次穿越。
“今天是突擊隊出發后的第5天了,按計劃6天時間完成任務已經不可能。”晚上,躺在帳篷里,王富強拿出工作日志,記錄著當天的工作情況。他寫道“這幾天作業現場山不是很高,但都是石灰巖,鋒利無比。在困難面前,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打前點的小付很精神,一整天在山上跑,身上的衣服都被刮破了,很多地方露出了肉。和他配合的雇工亞森、王建新也很賣力。特別是亞森,干活從不叫苦,真是一位好兄弟。”
想起眼前的情況和困難,他拿出海事電話,給百里之外的鄒洪波撥了一個電話,但對方毫無反應。出來的這些天,他每天都要與鄒洪波聯系,雖然信號不好,但也勉強能用。今天這是怎么了?他又撥了一次,還是沒有回音。老舊的海事話機,關鍵時刻不管用了。突然,他想起了什么,猛地坐起。糧食!糧食!和外界失去聯系,如果斷糧,這是最致命的。他馬上找楊在冬和張江徽商量,大家都認為目前的情況十分嚴重。決定第二天派兩個雇工先期走出去,向項目部求援,并背馕回來。
第二天,王富強決定派維族雇工亞森、庫爾班兩位身強力壯的走出去求救,按里程和復雜地形推算,兩人要走兩天才能趕到玉礦檢查站與若羌的項目部電話取得聯系。大家把壓縮干糧集中到一起,放在他倆手中,王富強緊緊握著兩位維族兄弟的手,表達了突擊隊全體人員對他倆的期待和信任。
絕地突擊
送走倆人,大家分頭開始準備作業。王富強告訴隊員們加快速度往前闖,就能早一點與背馕回來的弟兄匯合。
屋漏偏逢連陰雨,此刻,天氣忽然起了變化,冷風颼颼,上游降雨引起米蘭河上漲,給勘測帶來極大困難。
湍急的河水成為勘測的最大障礙。探尋過河點,拉安全繩,做好安全防護更是工作的關鍵。王富強此刻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感、使命感驅使他事事沖在前??辈煨枰爢T們連續不斷地過河、攀登。任務緊迫,糧食緊迫,時間每時每刻都催促著大家。陷入絕地的突擊,更加體現了勘測隊員不懼高山激流,不怕饑餓威脅,勇猛向前的精神。
19日,突擊隊徹底斷炊。隊員們仍然不顧一切的突擊生產。西北風勁吹,在荒無人煙的深溝大坎中,夜色極其黑暗。奮戰了一天的隊員,只喝了些沉淀后燒開的水,圍著篝火烘烤衣褲。向導白智財躺在吹氣床墊上一聲不響,似乎惦記著自家的羊和莊稼。他緊了緊褲帶嘆了一口氣。這種情緒也感染了大家,孤獨、寂寞和饑餓向突擊隊員襲來。
王富強看了看自己被蚊蟲叮咬腫脹的腿,想起付曉峰受傷的腳,走到他面前,查看傷情,只見付曉峰左腳大拇趾腫得老大,翻開的肉沒有一點血色。王富強強忍眼淚,仔細為他包扎。長長的夜,隊員們互相依偎著抵御寒冷、忍受著饑餓和傷痛。
夜很深了,扛不住饑餓的雇工張金全偷偷跑到帳篷外面,捋了一些樹葉,放進開水壺里煮,也不管是什么味道,一口氣吃了下去。第二天跑稀拉肚一整天。
太陽照到溝底的時候,這支沒有“加過油”的突擊隊便出發了。有了太陽的溫暖,生命似乎就有了源泉,饑餓感隨之逃離了軀體。仍然是突擊,仍然是過河,隊員們沒有怨言,只有一個信念,以強烈的責任心,踐行企業價值觀,圓滿完成這次穿越。21日,斷糧的第三天,離出口已經不遠了。為爭取最后的勝利,隊員們來回過河31次,每個人的腿被水中的石頭劃得傷痕累累。此時的付曉峰渾身只剩下了短褲。張江徽由于關節炎發作,一瘸一拐的。楊在冬蓬頭垢面,疲倦萬分。王富強在信念的支撐下,帶領大家一路前行。中午時分,遠處奔來了兩個人影,引起大家一陣歡呼。庫爾班來了,亞森來了。他們帶來了項目部領導的關懷和全體隊員的問候。鄒洪波部長捎來的一條雪蓮煙,不到一個小時便都化“煙”而去。有了食物,兩腿就有了勁,他們一路凱歌,終于到達了新疆境內的玉礦檢查站。
鄒洪波帶來的幾輛越野車在等候勇士們的歸來。突擊隊員們相互擁抱著,高喊著??粗矍暗囊磺?,一行熱淚從鄒洪波眼睛里奪眶而出。
主管該線的副院長郭韞武感動了!國慶期間慰問一線職工的工會主席張詩彬感動了!新疆院全體員工感動了!
什么叫穿越?穿越就是富有激情、不畏艱難險阻,向著目標進發的一次勝利大會師。此次穿越正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