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青藏尖兵精神 打造庫格標兵隊伍(圖)
    時間:2011-01-12 瀏覽次數:

    傳承青藏尖兵精神 打造庫格標兵隊伍

    ——甘勘院在庫格線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紀實

    201011月下旬,庫格線初測任務下達以后,甘肅勘察院為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好庫格線勘察任務,結合院“創先爭優”活動的安排,以“努力打造庫格勘察標兵隊伍”為目標,強化現場生產組織管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積極調動員工生產工作熱情,全體參戰員工克服冬季作業高寒缺氧、沙塵肆虐和交通極為不便等困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在線路有關方案未確定之前,完成了所有的前期測繪工作,為全線初測工作的全面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奏響會戰集結號

      針對庫格線勘測、尤其是冬季作業的實際,甘勘院超前策劃,在安全、質量、后勤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甘勘院承擔了庫格線格爾木至西面峰610多公里的勘察任務,在接到院的任務后,甘勘院及時召開生產工作會議,對如何優質高效地完成好庫格線勘察任務進行了超前策劃。針對庫格線勘測、尤其是冬季作業的實際,甘勘院在安全、質量、后勤保障、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專門制定下發了相關控制和保護措施:在交通安全方面,由于作業點遠離公路,戈壁荒灘沙石松軟,有些地方無路可行,經常會發生陷車情況。對此,甘勘院專門制訂、組織學習了《甘勘院庫格線安全措施》,與所有參戰隊伍和人員簽訂了“安全保證書”,并提前聯系了底盤較高的六驅牽引車和四驅三橋、皮卡等車輛,各隊都配備了防滑鏈、鋼絲繩等應急設備,以滿足生產工作的需要。同時嚴格要求駕駛員必須做到“每日三檢”,認真填寫安全記錄,切實保證出工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在質量保證方面,要求各隊組嚴格過程控制,抓好各項管控措施的落實,做到責任到人,至上而下貫穿始終,不得有絲毫松懈;鉆機組要嚴格按照鉆探施工質量守則抓好落實,認真按照地質組提供的“鉆探任務指導書”進行作業,一旦發現弄虛作假現象將嚴懲不貸。在人員健康方面,專門給各隊組配備了針對高原反應、感冒、腹瀉等方面的藥品,并與當地醫院建立了24小時聯系通道。在后勤保障和飲食衛生方面,專門制訂了有關辦法,嚴格控制采購環節,各隊組都配齊了勞動保護用品;為了保障通訊,還配備了手持GPS、衛星電話等,對臨時會議室還配備了滅火器材。在環境保護方面,由于很多作業點途經保護區、草場、胡楊林等敏感區域,甘勘院要求作業人員在工作時嚴禁煙火,不隨意丟棄生活垃圾;鉆機組終孔時須做好善后工作,及時回填鉆孔,掩埋泥漿等廢棄材料,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與此同時,甘勘院快速組織人員趕赴現場進行踏勘,搜集整理現場的有關資料,以便隊伍到達后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展工作。并按照院的要求,抽調曾經圓滿完成西格線應急項目、大包線、蘭新第二雙線、寶蘭客專、拉日線等長大干線勘察任務的勘測七隊、八隊的精兵強將,成立了兩支庫格線勘測隊伍,分別承擔格爾木至額果噸雅(含格爾木車站既有線測量)370公里和額果噸雅至西面峰254公里110公里比較方案的勘測任務。

      兩支勘測隊于1127到達各自工作區域后,28日即開展工作,拉開了庫格線會戰的序幕。進入冬季的庫格沿線已經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人們裹著厚厚的衣服,走在路上依然是哆哆嗦嗦,哈出一口白氣,像霧像雨又像風,仿佛瞬間就在空氣中凝結了。1216,全線各點的最低氣溫更是降至零下25度。

    二、肩膀上的基站

      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科學合理組織生產,化整為零、分頭出擊,實施大奔襲、大穿越戰術。

    根據院庫格線指揮部的安排,駐扎在格爾木的甘勘院勘測八隊編號為庫格線勘測一隊,該隊工作區域的特點是單程戰線長,中間路段荒無人煙,沒有可安營扎寨的地方,只能駐扎格爾木,從駐地到工作區域的距離很遠,長途奔襲最遠處達370公里以上;工點交通情況差,從公路下去后,汽車大多時行駛在戈壁荒灘、鹽堿刺窩之中,陷車和輪胎破損現象時有發生;工作量大、時間緊、人員少、冬季作業高寒缺氧,只能以突擊小組的形式開展工作;公路距離線位的距離偏遠,一般都在3公里以上,且大多無路可行,需徒步穿越才能到達工點。

      針對這種工作實際,該隊積極挖掘內部潛力,科學合理組織生產,采用化整為零、分頭出擊的方式開展突擊作業。兩個突擊小組加起來僅有6人,一個組突擊格爾木車站既有線復測,另一個組突擊水文斷面和一些補圖工作。站場復測工作紛繁復雜,由于人員少,站內作業既要保證安全,還要往復進行丈量和抄平等工作,每天都要往返行走10多公里。面對特殊的作業環境,勘測隊員一邊干活,一邊手持對講機相互提醒注意往來車輛,保證工作安全,這樣干一天下來,隊員們都感覺身心異常疲憊。

      由于從公路下便道的出口全線僅有6處,在荒野作業的突擊小組有時驅車100多公里還不能到達作業點。1217,突擊小組只做了三個斷面,往返里程就達到200多公里。格爾木到花土溝公路兩側多為戈壁、沙漠、鹽堿地。放眼望去,冬天的蘆葦叢草浪翻滾一派金黃,茫茫戈壁灘寂靜寒冷一眼望不到邊,沙漠和鹽堿結合部,一邊是黃沙遍野,一邊是慘白的大地,偶爾可見三五只黃羊在荒原和草叢中奔跑。很多地方,汽車下了公路便無路可行,勘測隊員只能身背儀器徒步行走四五公里甚至七八公里才能到達基站,他們笑稱為“肩膀上的基站”。

    三、鏖兵羅布泊

      為了搶時間,隊員們經常要清晨6點就出發,奔波兩個多小時到達離駐地100多公里的工作區域后,還要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到達作業點已經是中午11點左右。

      勘測七隊駐扎在遠離格爾木市區500多公里的花土溝小鎮,編號為庫格線勘測二隊。該隊承擔包含了阿爾金山高海拔地區和柴達木盆地大片的沙漠地帶,海拔最高處達3900,線路自青海進入新疆境內后橫穿舉世聞名的羅布泊,沿線風沙大、路途遠,比選方案多,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由于戰線長,沿線沒有適合作為營地的地方,且線位離公路非常遠、無法通車(最遠線位距離公路37公里),每天走行于路途的時間都在五六個小時以上,有效工作時間極為匱乏。此外,由于工作區域內中很長一段在沙漠中,有很多移動沙丘,普通乘用車根本無法使用,就是租來的越野車和四驅皮卡,由于地形條件差,也經常發生擦碰底盤、陷車等情況,僅12月以來半個月內就發生5次陷車、3次迷路;最晚的一次救援發生在夜里10點多,由于租用的越野車陷在沙窩里出不來,在通過多方設法均不能解困的情況下,只好用衛星電話向隊里求救,隊上在四處聯系救援車輛無果后,馬上向指揮部匯報,征用了指揮部的兩臺沙漠王緊急救援;因晚上車輛燈光照明視野有限,且在沙漠中沒有任何參照物,搜救人員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搜尋才找到人員被困地點,但夜間視線不清,救援工作受阻,經過多方施救仍不能將被困車輛挪至安全地點;當時氣候異常寒冷,被困人員已是饑寒交迫,只好將車先放下不管,把被困人員救出。到第二天去找車的時候,連司機自己也在沙漠里轉了半天才找見被困的車輛。因此,每天下午的六點半以后隊伍如果還沒有回來,隊里就提心吊膽,擔心出現狀況。為了搶時間,隊員們經常要清晨6點就出發,奔波兩個多小時到達離駐地100多公里的工作區域后,天才蒙蒙亮,然后還要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到達作業點已經是中午11點左右。由于氣候寒冷,隊員們攜帶的饅頭和飲用水早已變成冰疙瘩,所以隊員們戲稱野外午餐為“磨牙”。這個隊的負責人魏興恒說,一到下午三點多,沙漠上就習慣性地刮大風,頃刻間沙塵彌漫,五米開外混沌一片看不見任何東西;一座座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快速移動,隊員只能匍匐在地,用大衣包住頭部和儀器躲避黃沙的襲擊。

      在沙漠里作業,地形地貌非常相似,且手機無信號,隊員們經常會迷路。有時候為了等待一個隊員歸隊,其他人員都要四處呼喊尋找,搞不好就會造成更多的人迷失方向。雖然規定作業時必須兩人以上,但由于人員實在太少,隊員們只能分頭開展工作,在大漠中就是憑著手持GPS,也難免經常會出現迷路的狀況。

      魏興恒說,庫格線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所見的工作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難度最大的一條線,甚至比青藏線無人區還要難干,而我隊又承擔了全線地形最為復雜、氣候條件最為惡劣區域內的測繪任務。氣候寒冷,院為青藏線專門配備的羽絨服和毛皮靴在這里根本不管用,風一吹就透,走一天腳底還是冰涼。此外,野外時常有野狼出沒,安全壓力非常大。為了應對嚴寒氣候和大漠風沙,勘察院專門為大家配備了棉手套、防風眼鏡和口罩,以保證工作人員的勞動安全和身心健康。但是從現場情況看,這些保護用品也僅僅只能起到一些緩解的作用。面對這么多困難,我們隊上全體人員沒有一絲退縮,想的只有如何完成好任務。

    四、困難比預期的要多

      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將整個工地吹成一片沙的海洋,能見度不足5。在沙塵暴中工作三個小時下來,隊員們的嘴和鼻孔中全是厚厚的沙塵,頭發早已被染成了黃色。

      1221,在阿爾金山17公里長隧的進口處,庫格線第一個深孔鉆塔已經矗立在阿爾金山腳下。據了解,這是一個150的孔,此孔結束后將要迎接下一個410的深孔。而此次在現場負責深孔鉆探的就是甘勘院赫赫有名的“老青藏”、甘肅省勞動模范張鑫安。為了做好后續深孔鉆探的準備工作,甘勘院迅速調來了機運隊開山修路。截至目前,修路踏勘選線工作已經完成,挖掘設備也已運到工作現場,隨著修路工程的竣工,深孔大鉆機將會高高聳立在阿爾金山之巔。

      甘勘院物探所是參與庫格線勘察的另外一支隊伍。今年10月份以來,物探勘察任務相對集中,拉日線、哈將線等任務相繼展開,物探所的人員、設備基本上是滿負荷運轉。到了11月底,庫格鐵路勘察工作正式開始,甘勘院要求物探人員和設備盡快進入現場。123,所長沙振海迅速帶領幾位經驗豐富、能吃苦耐勞的技術人員,攜帶多種適合高寒、高海拔地區作業的設備,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124日下了一場大雪,氣溫驟降到零下20幾度。物探人員沒有絲毫懈怠,他們頂風冒雪來到現場看工點,在現場站了不到半個小時,他們的臉已經被凜冽的寒風吹得發紫,手腳都凍僵了。

      在工作過程中,他們發現困難比預期的要多,首先要解決地表松軟、干燥,接地條件差等問題。經過兩天工作后,所長沙振海提出了一個較好的解決辦法:在地表松軟的位置,先用汽車沿物探要布置的測線位置來回碾壓,然后將測線布置到車輪壓實的地方。在接地條件差的位置,他們澆上鹽水,然后將沙土蓋在上面,以防鹽水迅速上凍。其次是氣溫太低,怕凍壞了儀器設備,他們給儀器穿上了羽絨服,數據采集完成后迅速拿回到車內。1214日中午,物探工作人員剛把工作斷面布置好,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將整個工地吹成一片沙的海洋,能見度不足5。就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他們仍然堅持將一天的工作做完。在沙塵暴中工作三個小時下來,隊員們的嘴和鼻孔中全是厚厚的沙塵,頭發早已被染成了黃色。

      工地上的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有些隊員的手腳都長滿了凍瘡。為了配合好地質工作,他們在外業工作完成一到兩天內就快速將初步資料提交到地質人員手中,在線路選擇和指導鉆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所長沙振海說,物探所庫格線項目組要把在關角隧道等長大深埋隧道勘察工作中總結的寶貴經驗,全方位地應用到庫格線隧道勘察工作中,將勘察工作做到最好,努力提供更多準確有效的地質信息,為庫格線勘察設計工作的順利完成做出應有的貢獻。

      甘勘院各參戰隊伍充分發揚敢打硬仗、會打硬仗的團隊作風,在全體隊員的堅韌卓絕、頑強拼搏下,經過近一個多月來的艱苦鏖戰,阿爾金山長隧道方案、格爾木車站復測以及大量補圖工作進行得都比較順利;深孔鉆探隊伍和部分淺孔鉆機已經到位,物探和原位測試人員也按部就班展開工作。各隊組紛紛表示,庫格線是我院繼青藏線以來承攬的又一條難度大、要求高的鐵路,是對參戰各單位和全體員工的又一次考驗,我們要繼續發揚“青藏鐵路尖兵精神”,進一步完善各項保證措施,精心組織,創先爭優,確保優質高效、按期完成庫格線各項任務,爭當庫格線標兵,以實際行動續寫鐵一院勘察健兒開拓奮進的新篇章。(甘勘院藍萱 智斌)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