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結束的陜西省第二屆國有企業青年創新創效大賽上,來自鐵一院測研院的鄧川以《高速鐵路軌道平順性測量關鍵技術與裝備》為參賽項目,榮獲生產制造類項目三等獎。鄧川,男,2012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測繪師、監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精密工程測量研究工作,先后承擔或參與各類生產或科研項目數十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或工程獎10余項。
一個小時,一個成年人只能走完五公里的路程,而坐上高鐵,他便能行過350公里,看遍山川行止。
在21世紀的第五個年頭,我國高速鐵路開始興建,并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年,18歲的鄧川還是一名剛步入大學的新生,看到國家高鐵的蓬勃發展,他萌生了投身高鐵建設的愿想。
為了在高速行駛條件下保證列車運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高速鐵路的軌道必須保持長期穩定的高平順性狀態,而軌道測量則是關鍵工序,這也讓“軌道測量的方法和效率”成為高鐵大規模建設和運營面臨的一個難點?!拔覀儓F隊主攻研究的‘高速鐵路軌道平順性測量關鍵技術與裝備’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倍嗄旰?,鄧川代表自己的單位——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在“長安銀行杯”陜西省第二屆國有企業青年創新創效大賽路演現場,展示他們團隊的攻關成果。
將參數精度控制在“亞毫米級”
高鐵軌道平順性測量的精度越高,越能檢測出軌道狀態到底直不直、平不平順,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如果測量誤差較大,如誤差超過1毫米,列車行駛過程中就會有晃車和震動的感覺。將軌道幾何參數的精度控制在“亞毫米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倒推回20世紀90年代以前,軌道幾何參數的測量主要是人工方法,后來為了適應高鐵初期建設需求,我國大量引進了國外相關技術,現在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軌道測量技術越來越高速快捷,測量精度也在一毫米一毫米地提高。
高鐵橫穿東西,縱貫南北,北方的極寒天氣,南方的潮濕環境,都會對軌道測量產生影響,鄧川和團隊在做的,就是不斷運用創新技術解決困難,保證高鐵的正常運行。經過一步步努力、試驗,他們所研發的軌道多模式快速測量系統實現了軌道幾何參數亞毫米級的精度測量,并將誤差控制到了0.3毫米以下。
“嚴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品質,在工作中,必須具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睂τ谙胍M入這個行業的青年,這句話是鄧川最想告訴他們的。
他行走于山川湖海與黑夜白天
軌道測量一般都是安排在夜間進行,因為白天要進行構筑物施工或大型機械設備的調運,會占用到鋼軌,由此產生的震動和干擾會影響測量精度。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笨粗直淼闹羔槒奈缫罐D向黎明是鄧川和團隊的工作常態,“我們經常調侃我們的工作是五加二,白加黑,但是如果不深入一線,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現場需求,只有真正干了這個工作,才會知道高鐵平順性測量效率低下對高鐵運營的制約有多大?!北绕鸸ぷ鞯男量?,鄧川更在意項目研發的進展。
作為勘察的先行軍,近十年來,鄧川穿越過人跡罕至的沙漠、高原、森林、雪原,但當他坐在疾馳的高鐵上,想到自己研發的技術正服務于高鐵的運行,所有的辛苦都被拋在了窗外。
“和同事一起坐高鐵時,我們會準確的報出下一個隧道的名字,途經的車站,旁邊有哪些控制點,當時是誰去的這個地方、待了多久……”每每回憶起來,總是成就感滿滿,正是這些小小的喜悅,填滿了鄧川的日常測繪工作。
是賽場,也是課堂
參加此次大賽,對鄧川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本次入圍陜西省第二屆國有企業青年創新創效大賽決賽的項目,絕大部分來自航天、軍工、研究所的高精尖項目,雖然比賽過程緊張激烈,但賽前的充分準備讓他順利完成了“答辯+路演”環節。
“比賽中我也在認真聽取其他人的匯報,從他們路演方式、講解文稿、舞臺展示、觀眾互動、提問答辯等各環節展現出的創造性,使我得到了一次全面學習的機會?!毕啾扔谫悎?,鄧川覺得這里更像課堂。
回望參賽4個月一路走來的歷程,鄧川覺得遇到了一個全新的自己,“接觸到了很多其他領域的新東西,這也將激勵著我去繼續奮斗,取得更大的進步?!编嚧ㄕf。 (原載于: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