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小心防范,但這個7月,疫情的反彈還是讓我們感到了防不勝防。居家隔離的生活甚是懷念那些曾經平淡的日子,望窗興嘆之余,才恍然“憶得舊時歡笑處,當時只道是尋?!?。不過,借著頻繁核酸檢測的時機,也漸漸熟悉了樓上樓下那些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鄰里人。疫情襲來時,雖眾生百態,但還是有很多難忘的瞬間讓我們感受到了炎炎盛夏中的一些清涼和溫暖。
延伸的情感。疫情雖打亂了平日有序的工作和生活節奏,但小區里平時鮮有互動的鄰里之間卻開始了自發的友好聯結。小區業主群里,物業經理和鄰居們經常會給大家分享和推送一些能夠配送日常生活用品且口碑好的微信群;朋友圈里常能看到那些群主凌晨三四點在給大家分配生活物資的忙碌情景,閑暇時他們還主動給離得近的鄰里用吊籃吊送生活用品。他們的網名簡單直白,比如“專業配送蔬菜”“靖遠旱沙瓜”“配送牛羊肉”……疫情期間想要做到“質優價廉”很難,但他們努力用心做到了“優質優價”。
我們居住的這個小區,疫情封控開始,物業人員就集體吃住在小區,精心管理著小區,安排核酸檢測,幫助團購,清潔消殺,跑腿送菜,代收快遞……每一項最基礎的工作,從沒有因為疫情而落下,業主群內大家紛紛給他們點贊并自發給他們贈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用品。在物業的暖心服務下,鄰里之間也開始了互動,誰家有臨時緊缺且急需的東西,只要在群里說上一聲,總會有好心的鄰居積極響應并通過物業人員及時進行了轉送。我們樓上還有一位可愛的大姐在群里自發組織了微信讀書會,每周定期推送好書讓大家閱讀,很喜歡她分享過的一句話:即使人生一地雞毛,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去掃干凈生活中的灰塵做你該做的事情。
安排好生活。這次疫情來襲小區封控,恰好母親也在我家里,老人家每天忙活著為我們做飯,一日三餐飯菜簡單但常能讓一家人吃得美好而又舒適;再有時間就拆洗被褥、縫縫補補,日子安排的忙碌而充實。單位群里一位同事轉發了自己的書畫作品,翻看一幅幅畫面清靜,安靜柔和的作品,感覺修身養性也提升品位,讓人欽佩。其實封控在家的日子也并不枯燥,給自己做個規劃,合理安排居家辦公,合理規劃自己的興趣愛好,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做好規劃、認真生活,有助于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錘煉心智。小區里一些業主、老師還有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都積極在小區或疫情防控點當起了志愿者,他們主動承擔著核酸檢測等繁雜事務,和社區人員一起入戶排查,幫小區居民傳送生活用品,配送快遞、倒垃圾……讓小區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疫情的影響還給了我們理性的思考,讓我們靜下心來學習或豐富生活,比如認真學做一些家常菜,織一雙手套,串一副手鏈,用心生活的這些瞬間都能讓我們身心得到愉悅,提高生活的品質。
帶來感動。疫情之時,當我們深夜收到政府配送的蔬菜時,聽到有的小區群眾自發組織大家唱起了“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每個人的眼眶都不禁濕潤了起來。疫情之后城市生活逐步在恢復,內心由衷地感謝那些不辭辛苦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們,危難之時,他們只是輕輕的一句“你們安心在家里呆著,剩下的交給我們”,然后就沖在了抗疫一線。也許自始至終我們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都會記住他們的樣子;也許我們并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們一定知道那是國家,是政府,是社區,是醫務工作者,是一個個志愿者,是這個社會最堅強的力量。
每一次疫情都是一次考驗,但經歷就是成長,它能幫助我們清醒頭腦,審視生活,給自己以信心,更給他人以力量。(蘭州院 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