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原始公社時代,古人“橫木為梁”“筑石為虹”“拋索為渡”“造舟為橋”,到如今,大跨懸索橋、斜拉橋和拱橋等林立山河,每一步發展都見證著理論、技術和裝備的進步。
十年來,一院橋梁人堅守夢想,與國同行,在神州大地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飛虹,這濃墨重彩的“突破、創新、卓越”之橋,跨越崇山峻嶺,飛渡大江長河,氣勢如虹,波瀾壯闊,閃耀華夏。
“突破”之橋
伴隨我國交通建設的飛速發展,長江、黃河天塹因橋而通,一院橋梁人將每一次記錄的突破化為音符,唱響新時代的贊歌,十年之間,將鐵一院橋梁跨度提升至近千米級水平,也實現了公鐵兩用橋梁的歷史性突破,鑄就了一座座豐碑。
哈大高鐵新開河特大橋在國內鐵路橋梁首次應用實體圓鋼吊桿,為世界首座鋪設無砟軌道的鋼箱疊拱橋;
西成高鐵跨西寶高鐵特大橋再分式鋼桁梁在高速鐵路上首次應用,突破正交異性橋面板上鋪設無砟軌道的技術壁壘,創新采用橫移法施工技術成功小角度跨越既有線;黃韓侯鐵路新黃河特大橋主跨156m為國內鐵路最大跨簡支鋼桁梁;
西成高鐵跨西寶高鐵特大橋
銀西高鐵銀川機場黃河特大橋國內首創三等跨連續鋼桁柔性拱,實現鋼結構設計水平的新飛躍;
銀西高鐵銀川機場黃河特大橋
西延高鐵王家河特大橋集混凝土剛構和鋼管拱于一身,成為西北鐵路高墩第一大跨;
合璧津高速公路油溪長江大橋實現我院設計橋梁跨度新的突破,連創三項國內第一;
合璧津高速公路油溪長江大橋
南玉高鐵邕江、郁江特大橋在鋪設無砟軌道高速鐵路橋梁領域,將部分斜拉橋和混合梁斜拉橋推向320米、330米跨度的世界高峰;
南玉高鐵百合郁江特大橋
阿富準鐵路喀臘塑克水庫特大橋主跨270米,為國內最大跨度單線鐵路部分斜拉橋。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因地制宜,采用不等跨單T結構,創國內不等跨和無索區長度最大的鐵路矮塔斜拉橋。
黔張常鐵路長灣澧水大橋
西成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以主跨366米鋼桁拱橋方案將書寫黃河上最大跨的鐵路橋梁、世界上最大跨鐵路鋼桁拱橋的靚麗名片;
西成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效果圖)
濟濱高鐵濟陽黃河公鐵兩用橋,首開我院公鐵兩用橋設計先河,四塔三主跨的布置韻律勇摘國內多塔多跨矮塔斜拉橋之最。
濟濱鐵路濟陽黃河特大橋(效果圖)
在高原鐵路領域,設計完成主跨310米國內最大跨雙線鐵路中承式鋼桁拱橋,主跨88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懸索橋創新采用鉆石型混凝土橋塔以適應地形。
“創新”之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鐵一院橋隧院系統構建了“創新導向—力求激發動力,創新體制—力求創造活力,創新團隊—力求主導引領,創新平臺—力求保障有力,創新考核—力求真材實料”五維一體的創新戰略布局和思路,將橋梁發展基點放在創新,真正做到“想創新、會創新、能創新”,完成了大跨懸索橋、斜拉橋和拱橋的技術突破和工程實踐,在梁桁組合結構、橋梁抗風抗震、預制配裝、BIM及信息化等方面不斷形成優勢成果。
大西客專晉陜黃河特大橋
從被譽為“高鐵黃河第一橋”的大西高鐵晉陜黃河特大橋國內首創單T剛構加勁桁組合結構,到蘭新高鐵168米鋼桁加勁連續梁,以及銀西高鐵漠谷河特大橋2×180米鋼桁加勁連續剛構,再到主跨420米的的西十高鐵漢江特大橋(世界第一梁桁組合結構鐵路斜拉橋),完成了梁桁組合結構橋型的持續擴展和技術提升,更是一次巨大的突破和飛躍!
銀西高鐵漠谷河特大橋
西十高鐵漢江特大橋(效果圖)
梁桁組合結構斜拉橋
在廣袤的西北大地建設鐵路,戈壁大風是我院橋梁設計面臨的必要難題。蘭新高鐵達坂城濕地特大橋,首次將耐候鋼應用于橋梁風屏障,并提出了適合高速鐵路箱梁的橋梁擋風結構;位于“百里風區”的十三間房子特大橋,開創性的采用具有擋風功能的槽型梁體與擋風屏組合使用的新理念,形成大風區高速鐵路橋梁防風結構技術體系,解決了“強風力、長風期條件下高速鐵路如何安全、高效運營”的世界性技術難題。
蘭新高鐵達坂城濕地特大橋
風屏障
在橋梁減隔震技術方面,鐵一院作為主編單位編制《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隨后,以理論為依托,以項目為平臺,首創“單墩多柱”和“變截面柱板”結構,分別應用于西平鐵路田家窯2號大橋和黃韓侯鐵路縱目溝特大橋,進一步豐富了高烈度地震區鐵路橋梁抗震結構形式。獨立研發了彈塑性限位裝置減震榫防落梁、回形鋼阻尼雙曲面減隔震支座等一系列產品,結合近斷層高烈度橋梁抗震開展專項攻關,科技成果成功應用于鄭西、大西、西平、黃韓候等多條國家重大鐵路建設項目。
國內首創新型柱板式空心高墩-縱目溝特大橋
減震榫家族
回型鋼阻尼減隔震支座
在預制裝配新興領域引領行業發展,持續推進鐵路橋梁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路內首創采用64米節段預制“膠接”拼裝簡支箱梁,應用于黃韓侯鐵路芝水溝特大橋,拓寬節段預制拼裝技術領域,持續保持該領域業內領先水平;在路內創新開展橋墩及涵洞預制裝配技術研究,已形成系列參考圖和相關標準,首次在鐵路橋墩中實現全預制建造技術,成功應用于和若鐵路建設。
黃韓侯鐵路芝水溝特大橋
和若鐵路預制裝配橋墩
依托銀西、西十、西延等項目,鐵一院開展橋梁專業BIM及信息化輔助設計平臺、協同設計平臺以及工程建設管理平臺等專題研究,研發橋梁BIM輔助設計軟件,實現正向設計,參編鐵路BIM技術標準,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扎實推進鐵一院科技創新及信息化工作,為鐵路橋梁BIM設計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范。
橋梁BIM技術
鋼結構橋梁BIM技術
“卓越”之橋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橋隧院不斷強化平臺及團隊建設,著力培養一大批有共識、有組織、有戰斗力的卓越工程師,以人才驅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先后成立特橋所、新技術研發中心、川藏所,創建中國鐵建康煒與陳敬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文強大跨橋梁結構青年創新工作室,張蕾低真空超高速磁浮青年創新工作室,改革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在院內首次實行“揭榜掛帥”,優化整合資源,確保急難險重項目順利完成,促進新型結構研發創新,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推動我院橋梁專業技術進步。
部分獎項
2012年以來,橋梁專業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7項,授權專利18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25項,其中大西客專晉陜黃河特大橋等獲國際級大獎4項、黔常德鐵路長灣灃水大橋等獲國家級大獎20項,戈壁大風區高速鐵路防風關鍵技術研究等獲省部級科技獎28項。集體榮獲“鐵一院十三五科技創新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部分專利
一院橋梁人將始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和追求,發揚新時代鐵一院尖兵精神,突破、創新,追求卓越,在技術的深壑中踮起腳尖,仰望星空,打造一院特色,下一個十年,再寫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