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夕,我們離開縣城,住進了群山環抱綠樹掩映的山西鄉下。對于我們這些隔三差五就舉家遷徙的老鉆們來說,這樣清新安靜的環境,親切得不亞于一首嫻淡優美的田園詩。
那是一個微雨過后的傍晚,人們都隨了心出去了,只剩下我、老李和貴生。我們在青磚砌就的窯洞前,掃一片凈地,擺一張矮矮的茶桌,落座于極粗糙的圓木凳上。桌上零散地撒了些帶殼的花生,三只酒盅,五兩酒。沒有電,方桌上燃起幾只雪白雪白的蠟燭來,暖暖的,照得人臉上一片通紅。貴生好酒,早拿了一杯端在手上。我們也各自把盞,在說笑聲里享受這燭光下臨風舉杯的情致。
雨后的空氣異常地清新,微風吹動著,從門前溢金流彩的田野送來陣陣麥子的清香,叫我這個鄉下孩子總忍不住動情地嗅嗅。遠處隱隱傳來狗吠和聲聲喚娘的細嫩的聲音,一個女孩子站在門前的榆樹下喊她的母親歸來吃飯。天色已是疏星點點、暮鴉歸林的時刻了,門前有通向四鄉的路,一色的黃土。不一會兒,就看見拿鐮的村婦在晚煙里牽了兒子的小手,從田間的小路走過來,慢慢往家走。三三兩兩的村民說笑著,一忽兒,便在夜幕里消失了。
我是最不勝酒力的,才喝了兩杯,臉就騰的燒起來??纯此麄z,燭光映照著泛紅的臉龐,有些微醉而愜意的模樣,我也由衷地笑了。突然想起早晨去工程局商店買月餅時,在“八”字型門兩側見到的一副對聯:“四海為家,樂在天涯”,不知怎的,我的眼睛濕潤了。
還沒從思忖中回過神來,就聽見一陣隆隆的轟響打極遠的山底傳過來,許久,才沒入靜謐的夜空。我站起身,從土坡望過去,黑蒼蒼的山巒深處有雪亮的電燈光柱閃動著,延伸到谷底里縮成一團螢光。我知道那是打隧道的人們在日夜兼程。山頭,只剩下極淡的輪廓,我們的鉆塔高高矗立著,幾點燈光在塔頂閃爍著,像夜空里明亮的星星。
夜色已沉沉的落下來了。許是垂暮的影子吧,我心上也起了一層云翳,濕濕的,揮它不去了。燈影里,我看見老李斑白的鬢發,額頭眼角刻著深深的紋路。想他把大半生美好的青春毫不保留地獻給了這山,這水,獻給了祖國鐵路的建設事業,不禁心潮澎湃。
是了,這不也是一根蠟燭么,燃燒自己,照亮人們前進的路!而在鐵道線上,又有多少這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燃燒自己的蠟燭??!
回首再看時,那流淚過半的蠟燭,卻還閃動著燦燦的火苗,照得眼前一片通明。(胡永剛)